蒙氏教育为什么“拒绝奖赏”

2020-01-09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看看你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

1

有一位老人,门口有一片草地,一群孩子每天都会来草地上玩,老人不胜其扰。老人知道,越是要赶这些孩子走,他们越会过来玩。怎么办呢?

他对这些孩子说:“小朋友们,很高兴你们来。从明天起,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每人1 美元的奖励!”孩子喜出望外,没想到来这里玩还有额外的惊喜。

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的经济出了点困难,只能给你们每人0.5 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 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为什么一开始没有钱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而最后仍有奖励,孩子们却不愿意做了呢?

原因就是孩子们的乐趣从最初的玩耍中发自内心的快乐被物质的占有所取代,内在的天然动力被外在的物质所削减,做这件事的意愿逐渐降低。

2 生活现象

妈妈吼着说:“豆豆,叫你不要玩水,听到了没有?”

奶奶甜着脸:“来!豆豆,你把这碗饭吃光,奶奶买糖给你吃哦!”

爸爸回来了:“唉哟!豆豆,跟你说过几遍了,你怎么又爬到我的办公桌上把书翻得乱七八糟!“(爸爸可能啪哒啪哒地打了起来)。

尽管当时的孩子,在你的威吓下停止了玩水,或在你的奖诱下吃完了饭,其实对他而言,是一点儿也没有效果的!

你相信吗?明天的豆豆,仍旧好玩水、不肯好好吃饭,甚至去破坏书本了!

蒙特梭利认为:奖赏或惩罚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

 蒙特梭利博士在“儿童之家”的观察中发现:奖赏或惩罚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她曾经也觉得好的该奖、坏的该罚,当她在罗马儿童之家:有一天,指导员对甲生施予处罚,让他坐在一张椅子上,孤立于教室中央;对乙生给予奖赏,把一枚系着白丝带的银色十字架挂在他的胸前。但,由于乙生来回走动,快乐地工作,而使得十字架掉落到地上,可是他却不去理会,反倒是甲生拾了起来。对乙生说:“你知道你掉了东西吗?”乙生漠然地望着奖牌回答说:“我才不管呢!”甲生小声地说:“你真的不要吗?那我说戴上了喔!”  乙生回答说:“随便你!”

于是,甲生高兴地坐在椅子生欣赏十字架的光泽和美丽的外形;而乙生仍旧做着他自己的事。甲生从乙生的十字架上得到满足感,却毫无羞愧之心;而乙生从工作中享受快乐和满足,无视于奖赏的价值。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惩罚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还会缺乏自信,做事会胆怯、犹豫。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就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新。

如果用物质来奖励,时间久了,会诱使他“有奖才做”,影响他的“价值观”,只以名利为衡量的标准,会使孩子的兴趣从学习本身的乐趣转为对外在物质的兴趣,进而削弱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孩子必须常受处罚,才会停止他的乱来,那他的“听话”完全是因为怕挨打挨骂,而非“自我控制”或“知所行止”。长久下来,也会养成无赏不动,不打不听的习惯。而且,除了不主动以外,他也会缺乏自信,做任何事都会害怕。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更不会有创新成功了。 

孩子天生渴望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他们被新鲜事物吸引,就像新大陆的探索者一样。他们天生想去发现生活,尝试、实验、再尝试……这样就会让他们热情高涨。他们不知疲倦,精力充沛、快乐地学习。

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是生命里的召唤,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孩子准备好适合的环境来相应这种召唤。这种自发的学习,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帮助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在蒙氏教室里,很少听到老师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表扬语句,老师们肯定孩子有这么几个原则:

1、描述事实,而不是赞美

如“今天有一个小朋友摔跤了你很快就把她扶了起来,使得老师有时间可以去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谢谢你”;而赞美的话就会说“你今天真棒”。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描述孩子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帮助,而后者是赞美,是对孩子本人的评价。如果经常这么赞美孩子,会造成孩子做事情是为了得到表扬,目的性会很强。

如果经常是“你真棒”这种标签式的赞美,孩子会认可这个评价,如果有哪件事失败,比如苹果自己不会切,就是对这个评价的否定,孩子会看成是对本人的否定,会很有挫败感。如果平时是对事情的肯定,那么即使某件事没有做好,孩子也只是认为自己不擅长而已,不会对本人否定。

2、表扬孩子的努力、认真、分享等后天可改变因素

聪明,漂亮这种表扬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归因。如孩子完成一幅作品,夸孩子聪明,孩子会归因于自己聪明,而忽视努力和认真。

一旦没有做好,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样的结果,因为聪明这种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挫败感就会非常的强烈。反过来,如果孩子觉得只是因为自己不够认真和努力,那么下次再努力一下就能改变结果了。

3、表扬孩子的进步

表扬孩子的进步而不是跟其他人比,比如表扬孩子昨天数到10,今年能数到20。如果总是和别人比,总有比自己做的更好的,孩子会没有成功的愉悦感,时间长了,就没有信心和欲望继续努力。

而跟自己比,可以帮助孩子将眼光更多的放在自己的内在,今天比昨天好,孩子不断体验着进步的愉悦,也会对于事情有可控感,才会有信心继续努力。

蒙特梭利环境里的激励,不提供物质奖励、不随意的夸奖,只是为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来响应孩子本能的学习召唤。这种自发的学习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使其产生热爱学习的原动力,并帮助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和价值。

热门资讯

暂无数据

服务热线: 180-5844-392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 - 12:00, 14:00 - 18:00

学智云官方服务
学智云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7 - 2019 学智云教育咨询 技术支持:学智软件平台 备案号: 浙ICP备17037827号-1